51职场>实用文>工作计划>区域人事工作计划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

时间:2024-03-18 06:56:15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人事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1

  一、区域经理存在工作管理存问题

  1、不敢放权:即对下属的工作能力缺乏信心,自我认为下属处理不好这些事情,因此对市场工作大包大揽,事无巨细事事都要过问,最终使自己陷入问题的泥潭之中,造成很多问题区域经理不出面就无法解决,因此区域经理自己也就无法脱身。

  2、不会授权:即对自己的下属的工作能力缺乏基本的了解,虽然授权但是对象错误,造成下属缺乏解决问题的南里,或者在授权时没有明确各自的责权利,是不是喜欢亲自解决,最终使下属不敢管也不愿意管,最终问题上交了事。

  3、缺乏计划:即对整个市场的工作缺乏统筹安排和计划性,对事情的管理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往往想起一件事就办一件事,结果是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胡子眉毛一把抓。

  二、区域经理工作管理存问题的解决方法

  1、要敢于放权、不必事必躬亲:作为一名区域经理必须要明确这一点,任何一个市场工作的出色表现不是区域经理一个人能够做到的,都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区域经理一个人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任何事情面面俱到都能处理好,因此作为区域经理要充分相信下属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要敢于放权,要放手让下属去做,而不是事必躬亲,这样才能锻炼下属的工作能力,才能使下属负有责任感的去工作,并激发其工作的热情,同时才能使区域经理将自己从繁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去考虑和解决重要的工作和问题。

  2、学会抓大放小、善于授权:区域经理在工作中抓大放小主要指区域经理在工作中要善于分清主次,抓住问题或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关键点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而对于次要或者不是很重要的工作要交给下属去做,这样才能使自己腾出时间专注思考和解决重要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工作效率和工作结果得以提高,做到这一点作为区域经理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授权将这些工作转交给下属处理,要达到上述的目的要求作为区域经理而言授权的同时要学会善于授权,即所谓授权不简单只是你负责什么什么工作,而是在授权时首先一要了解下属的工作能力和特长,要让下属发挥所长;其次要明确其职责和权利并形成制度,三是要充分尊重下属的决定,不要肆意干涉;四是要求下属不必事事请示,敢于独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授权才能起到分工的作用。

  3、要对工作进行计划:即培养事先规划时间的习惯,依照事情的轻重缓急优先顺序进行时间上的安排,并根据事情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时间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解决。

  三、区域经理要加强对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管理

  我们找到了区域经理在工作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找到了解决办法,这对于区域经理而言这仅仅只是将区域经理从纷繁复杂的事情解脱出来而已,对区域经理来讲在后期还需要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时间的有效进行时间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工作效率获取好的结果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定期对自己每个时间段的工作情况定期做好检查和反省,即通过记录自己的时间,追踪自己的时间流向,定期分析自己时间的运用状况,找出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和造成时间浪费的因素,进行修订并改掉浪费时间的习惯。

  2、制定工作目标的同时要拟定工作的进展计划,使时间的应用更具效用和计划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心无旁骛地在一段时间内切实执行工作计划,使自己成为掌握时间的主人。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2

  韩国的地区差异问题“浮出水面”,始于首都圈和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即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其他地区同这些地区的经济差异加大,相对涵义上的地区差异问题,不仅成为经济问题,而且成为政治、社会关注的问题。

  韩国区域开发政策的演进

  开发五年计划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62~1967):韩国国家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成长,最为重要的战略手段是发展工业和输出产业。

  70年代中后期落后地区开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光州圈开发事业。曾进行高速公路、国家工业团地和地方工业团地、为开发用水为目的的多用途水坝的建设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20世纪80年代的第五次经济开发计划(1982~1986):地区差异开始显现,由于这个原因,区域开发的基调,从单纯的发展经济和增大出口开始转向考虑福利和均衡发展。

  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1982~1991);1982年开始为缩小区域差距,构筑地方的自立经济基础,采取了培育据点城市为目的的“成长据点开发战略”。在“计划”中,为促成主导地方发展的城市经济集聚,提出培育15个据点城市的战略;并以构筑自立的生活空间单位,使国民在国土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享受最起码的文化和便利的生活为目标,将全国划分为28个生活圈。

  20世纪90年代。第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西海岸开发。以生产和生活基础相对薄弱的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地区为主要对象,特别是作为与中国交易之桥头堡的群山工业团地、长项产业基地等大规模产业基地的建设和西海岸高速公路的建设。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地建设。在90年代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地有70多个,中小地方工业园地70多个。

  第三,为加强国家竞争力为目标的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事业。其中,有仁川新国际机场、首尔-釜山高速铁路、釜山港扩建、光阳港扩建项目、与西海岸开发事业配套的群山-长项国家产业团地建设事业等。

  同时,为保障开发事业所需资金,引入民间资金。在此期间,为促进区域开发所采取的制度措施,有1994年的《关于地域均衡开发及地方中小企业育成法律》、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扩大民间资本的参与而制定《民资引进促进法》。

  韩国主要区域开发政策手段及评价

  (一) 为支援特定地区的开发制度

  《国土综合规划法》指定并开发7个特定地区。其中首尔至仁川、蔚山特定地区是以建设产业基地为主,济州岛及岭东至东海是以开发旅游资源为主,太白山、荣山江、牙山至瑞山是以开发地下资源为主。

  光州圈及全州圈开发事业的实施,改善了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而且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开发计划,提高了本地区制度建设。其直接效果有:第一,在产业化落后地区奠定了产业化基础。第二,为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和改善管理能力做出贡献。第三,促进区域开发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与“国土建设综合计划法”的原有特定地区开发计划相对应,以区域均衡开发为目的的落后地区开发事业蓬勃展开。另外,根据“农渔村开发促进法”的农渔村定住圈开发计划,根据“奥地开发促进法”(1988)、“岛屿开发促进法”(1986)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开发计划,在农林水产部和内务部主管下实施,主导了地区社会单位的落后地区开发事业。

  90年代由于根据“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法”的原有特定地区开发事业进入结束阶段,根据“关于地域均衡开发及中小企业育成法律”(1994)引入新的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制度――“开发促进地区制”。开发促进地区制要求把开发对象地区根据其特征划分为落后地区型、城乡结合型、均衡开发型。特定地区开发政策在产业集团的建设和国土资源的开发方面获得相当大的效果,但在改善居民经济和社会福利方面贡献并不大。其原因如下:第一,构成特定地区开发计划之主流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法”,其指定的特定地区开发计划进入80年代以后急剧衰退。第二,对落后地区的投资事业规模未能达到改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的程度。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政府的预算不足,未能形成充分投资。第三,特定地区开发事业大部分集中于道路、上下水道等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在改善地区居民经济社会条件上缺乏直接贡献。

  (二)成长据点城市培育战略

  1.基本概念。成长据点战略是把主导产业或投资,集中于具有集聚条件的城市,以促进经济成长,其后再把成长效果扩散到周边地区的一种区域开发战略。成长据点战略是一种针对区域均衡开发和落后地区开发的空间战略,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投资资源有限,都采用过此战略。

  2.成长据点城市的选定。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根据区域的相对落后程度、地方城市的中心性指标、成长潜力、投资的经济效益等4个指标,选定成长据点城市。在50个市级城市中选择成长潜力大、具有地区服务职能、在周边地区开发中起主导作用的15个城市:3个一级成长据点市和12个二级成长据点市。

  3.成长据点城市的战略目标。一级成长据点城市大田、光州、大丘的开发目的,第一是为了使它们能够分担首尔和釜山的职能,通过补充全国性和国际性的职能等措施,大力强化其中枢管理职能。第二,部署开拓性成长产业,以构筑经济基础。第三,用高速交通网连接3大据点城市,使它们成为国土中心核,提高相对于首尔和釜山的竞争力。第四,考虑到在计划期内成长据点城市将成长为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因此开发和整编其城市基础,使它们具备大城市的职能和面貌。

  二级成长据点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使其成为支援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提供服务的区域中心地。二级成长据点城市的开发方向是:第一,使其具备生活环境所需服务设施。第二,招引劳动密集型城市工业,以扩大就业机会。第三,强化城市的中心性,提高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通达性,使培育据点城市的效果扩散到全体区域。为此在中心城市内扩充高等教育设施,强化中枢管理职能,积极促进连接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国道、地方道等主要道路的新建、扩建和铺装。

  开发和培育成长据点城市的主要措施如下。首先,扩大根据“地方工业开发法”的开发奖励地区的指定,赋予招引工厂所必要的税收上的优惠。第二,大力下放中央政府的行政权。第三,为保障招引大学和研究机关所必要的土地供给,赋予土地利用上的优惠,如允许转用绿地等。最后,为保障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制定了“成长据点城市开发促进法(草案)”。

  (三)成长据点地区广域圈化战略

  1.广域圈制度引进的背景。广域圈是指与开发潜力相对高的地方大城市、新产业地带、连绵城市等开发据点,在职能上具有联系的空间范围,具有激发区域经济活力的性质。广域圈区别于一般成长据点,一般成长据点为单一城市,而广域圈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或产业地带,而是把周边的成长据点系为一体的广域性成长据点。

  通过广域圈开发,把多个成长据点系为一个空间单位来进行开发的构想,出于以下原因:第一,单个地方大城市为中心的成长据点,在经济规模上难于与首都圈集聚经济体相竞争。第二,相信在促进区域开发计划时,把邻近的成长据点联系起来开发,互补职能上的不足,可提高投资效率和开发的乘数效果。

  据此,韩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关于地域均衡开发及地方中小企业育成法律”,促进可与首都圈规模经济相竞争的地方广域圈开发。在此“法律”中要求不论行政区归属如何,以地方大城市和其周边地区或大规模产业开发预定地区为对象,指定广域圈,并培育为区域经济或产业发展的据点。

  2.广域圈圈域的指定和计划的制定程序。广域圈主要是根据广域市、中心城市或工业团地的特征,兼顾人口分布、就业圈、通勤距离等因素来决定的。由于广域圈是国家的空间政策手段,因此建设交通部长官掌管圈域的指定和计划的制定;广域地方政府认为对区域发展有必要的情况下,可要求中央政府指定广域圈。这些计划得到中央政府关联部门(建交部)与地方政府的协商认可后,经国土综合计划审议会的审议后最后确定。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产业团地、居住、娱乐团地等与土地利用有关的事业;二是交通、用水、下水道等广域公共设施;三是旅游及环境保护;四是人口及产业结构调整;五是有关招引民资事业及方法的具体的事业计划。确定并公布的事业按有关法律规定的步骤实施,并要求建设交通部长官把执行结果给予评价,并向审议会报告。

  3.广域圈的特征。地方广域圈的特征如下。第一,起着主导区域发展的中心据点的作用。因地方广域圈,以地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今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起据点作用的新产业地带作为其对象,开发潜力极大。第二,在空间角度看,包含多个城市或成长据点。7大广域圈中有4个广域市和33个城市。第三,由于地方广域圈包含中心城市和周边农村地区,所以与具有城市性特征的带有强烈区域特性的大城市圈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地方广域圈根据其类型和对象区域的特征,划分为大城市中心型、产业地带中心型、连绵城市中心型等。

  4.广域圈的开发构想。广域圈的开发方向因类型和区域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是其共同的开发方向如下。第一,大城市中心型是地区经济和社会的中心地,因此要强化中枢管理、通信、高等教育、研究开发等职能的技术革新能力;产业地带中心型要强化生产基础、物流和交易职能。第二,地方广域圈是为国土空间构造多中心而设置的区域据点,在空间上应具备相应政治职能,以矫正因首都圈过分集中而导致的扭曲国土空间。第三,广域圈为区域经济的中心据点,应培育其成为针对世界化的交流网络,在资金、生产、销售、技术等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中促进区域的国际交流。第四,广域圈在满足持续扩大的韩国产业及城市开发需求方面,应担负起未来投资重镇的职能角色。地方广域圈将成为开发投资的集中地区,因此要具备有效地承载开发投资的可持续计划和基础设施。第五,地方广域圈应注意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要达到广域圈开发目标,需要采取多种开发战略:

  第一,大城市中心型广域圈为促进高附加价值化,有必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开发、信息化基础的建设等,致力于产业的质的改善。相反,对产业地带中心型广域圈来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大规模产业地带,促进产业的量的成长。同时,为创造区域产业基础,增强扩散效果,有必要通过强化区域内专门服务职能、构筑企业间网络等努力,来促进产业活动的关联性。特别是摆脱以工业为中心的产业战略,根据高等教育、旅游、艺术、文化事业、信息、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区域特征,采取多元化的开发战略。

  第二,地方广域圈为履行独立的中心据点职能,招引中枢管理职能、企业本部,保障区域的自主性控制力,创造通讯和专门服务职能的城市配套服务空间。与此同时,创造培养和吸引专门人才的人文环境。

  第三,构筑国际港、机场、信息通信网,促进具有卫星通讯、区域通讯网的信息港或业务团地及城市的开发。

  第四,引进亲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型,以适应尖端技术及信息化社会。此外,产业团地要确保充分的绿地和休息空间,强化开发标准以具备休闲功能。

  对中国区域开发政策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以东部沿海省市作为开发改革的重点,直到1999年6月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方针,西部开发才成为中国国土及区域开发政策中最大的论题。而韩国从以京仁(首尔至仁川)轴为中心的首都圈和东南圈地区的产业化战略,到为解决地区差异而采取的成长据点战略为止,所积累的区域开发经验对中国大有裨益。基于这种认识,有关韩国落后地区开发政策的教训、经验概括如下:

  第一,过分追求效率,缺乏全面考虑。代表性的事例可举韩国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成长据点战略”。该政策手段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原因有:一是资源有限,未能进行集中开发,15个成长据点城市太多,不利于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二是作为与首都圈相对的据点,即一级成长据点城市之中人口规模最大的大丘仅为160万人,光州和大田则更少,不能形成势均力敌的竞争区域。如果当时优先培育以釜山为中心的东南圈,则是更为有效的阶段性措施。即首先通过东南圈的培育减小首都圈的集中力,然后培育一级成长据点城市,再培育地方中小城市。

  第二,区域开发促进政策追求具体目标不明确,执行政策上缺乏先后顺序的考虑。其典型例子是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的成长据点城市培育和构筑生活圈战略。前者承认区域开发所需资源的存限性,稞取集中开发于地方大城市;而后者采取把投资分散到包括小城市乃至农村地区的全国所有地区。这两种战略可以说目标多极,顾此失彼。

  第三,区域均衡开发政策基于对区域差异的误解,导致资源配置的非效率。据世界银行分析,韩国的区域差异与国际水平相比偏低。1978年韩国产业化地区的人均GRP比落后地区高出40%~60%。这与区域间收入水平差异达到1:3或1:5的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水平偏低。特别是在经济成长和产业化过程中伴随的区域差异不可避免,人为减少差异将要消耗较高成本,且效果不一定明显。例如,第二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中的生活圈人口规划目标。该目标要求,将首尔和釜山圈的人口增长率从70年代的年平均4.3%减少到80年代末的1.6%;而大田、大丘、光州等地方大城市生活圈,则从1.4%提高到2.4%。但区域人口流动在短期内迅速改变或逆转是不可实现的。因为人口流动是在个别家庭或个人的就业、收入期待、教育等复合机会要素与基于风险负担及成本考虑的推拉理论中综合形成的。

  第四,过分强调工业团地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有效地促进区域发展,投资方向要从物质基础设施的转向兼顾软件基础设施的改善。软件方面包括对企业的多种支援,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福利、人才资源的开发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等。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区域销售工作计划03-01

区域销售个人工作计划06-29

区域销售工作计划(精品10篇)08-05

区域销售工作计划怎么写啊02-05

人事工作计划07-04

人事工作计划01-21

公司人事工作计划01-23

人事经理工作计划01-10

行政人事工作计划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