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职场>人才招聘>人才战略>农村合作中的人才培养

农村合作中的人才培养

时间:2019-12-15 08:01:22 人才战略 我要投稿

农村合作中的人才培养

  摘要: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亟需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突破发展中的困境,供销合作社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效,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与供销合作社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对接,以此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对接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对接、实习实训对接、教师队伍对接以及校企合作对接。

农村合作中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供销合作社;产学对接;人才培养

  0引言

  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是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设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兴专业。当前,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形成发展瓶颈,亟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突破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本文以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实践为切入点来研究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供销合作社积极服务农村金融,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对接机制与模式,从产学对接视角来研究如何既促进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提升专业规模和专业建设质量水平,又拓展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服务行业的新途径。

  1产学对接是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1.1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为服务三农,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国应用型高校陆续开设了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心理素质、高尚职业道德,掌握现代农村金融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技能,了解农村合作经济领域相关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各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经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农村金融市场输送了一定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作为新设的专业,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从课程到实训都与传统的其它金融类专业类似,没有体现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第二,专业招生规模一直没有扩大。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从成立以来,各高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不大,没有体现专业规模优势和农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增长需求;第三,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契合度不高,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似乎并没有为专业学生打开施展才能之门。

  1.2产学对接是解决专业发展困境的最终途径

  产学对接指的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应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为产业发展服务,实现以专业适应产业,以产业引导专业的目标。产学对接在目标层次上要高于校企合作,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学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协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上述困境,究其根源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积极与产业对接,没有得到产业支撑,没有从产业发展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如何依托产业,利用产业,与产业融合是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市场多年,在农村形成了广泛的基层组织体系,具备天然的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势。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供销合作社大力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并取得巨大成效,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和积极参与者[1],这些都赋予了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强大的创新力、生命力和源动力。

  2产学对接产业基础和产学对接内容

  2.1产学对接的产业基础

  与城市金融比较,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还欠发达,农村普遍存在金融产品匮乏、融资难等现象,这极大制约了农村的发展[2]。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供销合作社是面向农村、为基层农民服务的经济组织,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是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同时,随着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业务转型的推进,供销合作社自身实力增强、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具备了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和条件。当前我国供销合作社依托农村金融市场开展了多种金融服务实践,比如参股村镇银行、参股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典当公司以及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设立合作金融性质的资金互助社等,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注入活力,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又为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2产学对接的内容

  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发展困境源于脱离产业,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丰富实践为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因此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实践对接,从产学对接角度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拓展专业发展空间[3]。

  2.2.1专业课程对接

  当前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承接了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的专业课程还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投资学等传统课程,这些课程很难体现专业的差异化特点,也与金融产品快速创新的农村金融市场不相适应。从供销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的金融业务来看,其主要着力点在小额贷款、担保、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和资金互助等合作金融组织,因此专业课程对接意味着农村金融专业应全面改革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从传统的金融理论课程体系束缚中走出来,根据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建立以小微金融业务为主的新兴农村金融业务模式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同时加大金融营销、金融礼仪、口头表达、金融应用文写作、金融法律法规等课程,彰显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特色,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与其它金融专业差异化发展。

  2.2.2实习实训对接

  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实习实训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主要地位,基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实践,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产学对接人才培养中应着重实现实习实训的对接。首先,实习实训内容对接。当前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实训还是银行柜台业务操作、证券投资等传统的金融专业实训内容,没有体现农村金融市场最新特点,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依据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容,专业实习实训应转移到以小微金融业务为主的实习实训之中。以小额贷款实训为例,应着重开展对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用于生产、经营的小额贷款实训,加强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体工商户小额贷款实训,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贷款及农民脱贫致富贷款的实训。其次,实习实训环境对接。供销合作社在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中创办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和组织,以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为例,形成了以合肥德善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德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安徽德润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德合典当有限公司、安徽德众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因此,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既有的,以银行、证券为主的校内实习实训环境,无法满足与供销合作社开展的金融业务进行产学对接,需从整体上构建专业实习实训环境体系,开设相关的小额贷款、担保、典当、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业务操作实训项目,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软硬件实习实训设施。

  2.2.3教师队伍对接

  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教师主要教授货币银行、证券投资及财务等方面的课程,对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及互助性金融机构的业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教师队伍对接是实现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与供销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产学对接的'关键因素。实现教师队伍对接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对于小额贷款、担保、典当这样的操作性很强的金融业务,专业教师如果没有相应企业的工作实践很难培养合格的适应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人才。二是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走进课堂。在教学设计中,对于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习实训应由企业人员来指导,使得学生获得的技能与农村金融市场无缝对接。教师队伍双向对接机制可以有效加强师资力量,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4]。

  2.2.4校企合作对接

  产学合作的落脚点在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成效是决定产学对接成功的关键。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产学对接的校企合作主要立足于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实践来看,其涉及的金融组织较为广泛,既包括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还包括许多新兴的金融组织,这些金融机构或组织在业务模式上区别很大,产学对接的人才培养要求校企根据农村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考核方式等。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习实训资源。以教材为例,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为新设专业,相关的涉及农村金融业务的教材稀少,质量不高,应用性不强,因此校企合作应着重开发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及担保、典当等具有农村金融特色的校本教材,满足教学需求。三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已有的实训基地一般是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等,在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实践的产学对接中则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以小微金融业务为主的新的校外实训基地,提升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契合度。

  3结语

  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对接是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实现专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产学对接的关键或基础在于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程度,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才能融入到产业中,并从产业发展中获益。因此,在产学对接中,农村合作金融专业除了要实现专业课程与小额信贷、合作社互助融资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对接、实现专业实训与供销合作社开展的金融业务对接、实现专业教师知识和技能与产学融合要求的对接,实现专业与供销合作社参与的金融企业相互合作的对接,还要着重探索对接的机制,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契合点[5],实现校企双方共赢,才能推动产学对接不断深入开展。就学校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资源,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也在于能获得合格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产学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的利益汇合点,从这一点来说,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实施的产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推动专业发展、又能满足企业和产业人才需求,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中华合作时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巨大[EB/OL][2014-02-20].http://www.zh-hz.com/html/2014/05/14/303234.html.

  [2]于敬.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现状与问题[J].对外经贸,2013(3):106-108.

  [3]黄艾,祝志勇.构建产业学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18):65-68.

  [4]汤昕怡,徐胤莉.组合校企混编团队探索双师队伍建设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9):48-49.

  [5]黄慧化.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24-225.

【农村合作中的人才培养】相关文章:

1.农村种植合作合同范本

2.电化人才培养

3.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4.公司人才培养方案

5.聚焦“大国工匠”人才培养

6.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浅谈深化本科俄语人才培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