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职场>人才招聘>人才战略>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话题

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话题

时间:2019-12-22 20:00:49 人才战略 我要投稿

关于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话题汇总

  大学培养的人才合格吗

  为什么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被批评好奇心、想象力与批判思维不够?

  “现在的学生聪明、视野开阔,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科研创新的动力却明显不足。”日前,记者在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超时,这位长期工作在我国航空航天科研一线的学者不无忧虑。

  创新动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科研的兴趣与好奇心不足。“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爱因斯坦的话耳熟能详。10年前,4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清华学生座谈,当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努力,而是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兴趣与好奇心。

  但遗憾的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越少。由此来看,正是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扼杀’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谈道。

  一流成果的取得建立在对问题持续关注和默默坚持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基础研究中,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足够的兴趣与强大的好奇心难以坚持。

  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所学,是高等教育承担的使命。

  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足够优化,真正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

  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究竟如何?能否称得上一流人才,是否能适应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之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实,早在几年前,部分高校负责人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当前一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往日不同,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比如,我们培养的人才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对颠覆性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突破不愿或不敢投入,对今后几十年社会的发展变革趋势还缺乏清晰认知。

  必须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能够跨越国籍和文化背景、站在世界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工具性知识越来越多的当代社会,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成长最重要的价值和能力,避免成才目标的功利化与庸俗化;人才“均值”不低,但“方差”较小,必须要在个性发展上设计路径……

  “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是为当下服务,缺乏独立的见解和思考,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教育生产线上的产品,”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通过教育去引领学生面向未来的科技和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要应对的挑战。”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需要让优秀教师回归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完善课程设置,需要更客观理性地推动通识教育等。虽然前路依然很长,但未来值得期待。

  大学如何培养人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张育林: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看这个人才对社会发展最后表现出来的能力、贡献。这个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而且即使一个学生毕业以后成为有突出贡献的明星,也是与他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质、机会、工作实践经验都有关系,不能说全部是大学的功劳,这是一个综合的结果。

  现在我们进行大学评估,也包括国际上的大学水平评估,实际上反映的是一所大学的办学能力,是培养质量的保障和基础,但不是培养质量。对于教学环境的控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不能说一门课甚至多门课讲得好,人才培养质量就高。

  我们现在对大学的要求,是一个多元化的标准,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又要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很多贡献。对教授来讲,我们希望他不仅仅要把课教好,而且希望要做大师,做顶尖人才,科学研究上面要走在学术的前沿,这样教授们的压力也很大。

  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投入在教学上面的精力实在太少了,对教学进行评估,至少有一个积极作用,使得研究型大学还是要注意把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包括教授、系主任、校长要把足够的精力投到教学里面去。

  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是一个简单的某个环节的评估,要从三个方面看,一个是看人才对社会的贡献,一个看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还有一个也要看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控制。三个方面要平衡地去看。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对于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首先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尤其是中国大学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和过去的精英化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如果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评价所有的大学,哪怕是评价700多所本科院校的培养质量,也显然是不合理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我觉得中国大学的改革到了一个特殊时期。社会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时候就进入信息化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年,高等教育初步达到了大众化,但是马上就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又开始进入了一流大学或者国际知名大学的发展过程。

  双重的压力和矛盾,催生变革。面临这样的环境,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仅仅用已经有了的游戏规则来评价中国的大学,我觉得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困惑。

  什么是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如何来看待一所大学的贡献?是看待它的学生培养能力、学术论文还是看待它为社会服务的贡献?现实呼唤我们要有新型的人才观和对大学功能的新认识。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和评价是一所大学的基本生命线,不仅是大学发展的基础,也更是国家和民族培养人的一种导向。

  日本京都大学校长松本紘:当今社会当中一个关键词就是要得更多,渴望无极限。人的这样一种需求,以及经济增长给我们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同时给地球带来负担。我们需要考虑降低地球的负担,这需要哲学的,还有人文科学的支持。如果只是依赖于科技去发展的话,是不够的。

  因此我们需要节制,需要有廉耻心,需要有感激之心。知足,这是亚洲共享的价值观念。从大学的角度而言,我们有非常多的责任和角色,包括为人类的生存进行创新,但是要强调研究价值取向,并且把创新教育和这种研究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

  现代大学有三大基本功能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最初的意思是教师社团或学生社团。随着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贸易的发展和城邦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共同聘请教师传授知识、讲解技能,这就形成了欧洲南方大学的雏形。

  在欧洲北方,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汇聚了阿伯拉尔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生前往塞纳河畔,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欧洲北方大学模型。现代大学制度延绵800多年,其间受到皇室、教会等各种力量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大学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工作的中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如何培养人才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大学充分履行职能,积极为公民提供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其中的佼佼者提供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场所。

  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技术发明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但这一功能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而独立存在。明确赋予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始于德国。19世纪初,一批受新人文主义影响的德国思想家、教育家如洪堡、费希特等,力图使国家从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重新崛起,着手建立柏林大学等一批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的新大学,强调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获得知识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但洪堡等人并不认为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最终目标。

  他们继承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认为科学研究只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英国的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也践行了同样的理念:科学研究之所以是大学的重要活动,是因为它能够对教学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美国虽然继承了德国大学的模式,形成若干研究型大学,但依然保留了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传统。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许多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基础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但是,在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问题上,一些人还存在认识误区。有人简单地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研究型大学。

  在这种思想推动下,一些学校盲目地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把大量的人财物投向科研工作,同时引入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学术评价体系使得大学的重心逐渐倒向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教书育人功能反而被忽略。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中虽然许多是研究型大学,但也不乏优秀的教学型大学。即使在一些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中,人才培养也得到了充分重视。

  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学家纽曼所指出的,如果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科学研究,那为什么还要有学生呢?大学和一般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大学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而不是科研。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确立以人才培养为基点进行科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回顾大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大学服务社会早已有之。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尔将这种现象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诡辩学派的学府,这些学府专门讲授修辞学等实用技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通过莫里尔法案及赠地运动为大学增加了农业学院、工程学院、家政学院、企业管理学院等,极大地促进了大学与社会的融合。

  着眼于这一新趋势,克尔指出,大学作为行会或学院联合体的时代已经结束,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联合机构、应对社会的多样诉求是大学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得到了公认。

  从19世纪末诞生之初,我国的大学就肩负着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使命。100多年来,服务国家、造福社会一直是我国大学的重要功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学引领科技创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要看到,大学不同于企业,它服务社会的方式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服务社会的功能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实现。

  同时还要看到,服务社会不等于一味满足社会需求,大学还肩负着社会批评的功能。对于大学而言,社会服务和社会批评是同一功能的不同方面。在实践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

【关于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话题汇总】相关文章:

1.农村合作中的人才培养

2.浅谈中高职会计的人才培养

3.大学宿舍卫生不合格检讨书

4.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试析本专科分段式人才培养体制的思考话题

6.关于大学邀请函汇总3篇

7.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8.关于简历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