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职场>人才招聘>人才战略>培养信息化人才

培养信息化人才

时间:2019-12-16 00:00:19 人才战略 我要投稿

培养信息化人才

培养信息化人才1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对于高水平信息化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适合这种需要,许多高校都开设了erp课程,学生掌握的信息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由于高校中开设erp课程的历史较短,以及教学经验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在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与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那么:

  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人才,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理念?如何在“校企联盟”的教育改革模式下,打造企业需要的信息化人才?如何让没有任何商业实战经验的大学生初出校门即得到社会的青睐??

  这些都是中国高校信息化领域的老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许多高校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教学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形式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已经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老师在与企业合作推进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了与全国高校管理学院从事信息化教学的老师们针对上述问题共享我们的经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将××××管理系统有限公司在11月9日召开“高校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信息化人才”的大型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大会提供一个高校教师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充分交流的场所,使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师在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探索校企优势互

  补及资源共享的途径,并通过聆听企业的心声来获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使高校与企业悉知各自所应扮演的角色,从而为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培养信息化人才2

  一、物业管理“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与实践

  1.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对物业管理行业进行广泛的社会人才需求调研,探索高职高专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物业管理专业以企业对接育人,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围绕物业管理职业岗位技能,构建实施具有管理与服务特色的“产学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成绩突出。我校物业管理专科专业创设于1999年,办学历史14年,共输送了近2500名毕业生,受到了北京、深圳、青岛、南京等国家一级资质物业服务公司的好评,大量毕业生成长为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20xx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xx年6月当选为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理事单位,20xx年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学团队,在国内物业管理行业有较大影响。20xx年4月成立了山东青苑物业管理公司,这一校办实体为学生“产学研用”结合及实践专业知识学习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2.培养目标明确,具备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特色鲜明。本实验区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教育,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以“基础实训,项目训练,顶岗实习”的“产学研用”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特点,着力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改革体制机制,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3.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物业管理专业建成了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实施了青年博士教师“双导师制”,即学校、企业董事长双导师制,全部教师取得了中国注册物业管理师资格,实施学生学业导师制,学生们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清晰的思路。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山东明德物业集团在管理学院还设立了“明德物业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4.建成物业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对本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建成了大量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多、质量优、稳定性强,正式就业率连攀新高。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建立了11家签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北京鲁能物业服务公司、北京房修一慧中物业管理公司、北京盛世物业管理公司、北京中兴物业管理公司、深圳北方物业管理公司、深圳市中航物业管理公司、山东明德物业管理集团、山东中房物业管理公司、南京恒科物业服务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和“订单教育班”合作协议书,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了集教学、科研、生产、就业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校内现有物业管理智能监控室、火灾报警控制器、中水处理站等,仪器设备值215万元;学校现有相关图书资料2.4万册。专业实验条件建设优越,毕业生正式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85%以上。

  6.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物业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推动教学改革,推行“订单教育班”和“2+1”模式改革,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强调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以模块化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的职业物业经理人,毕业生多年来一直供不应求,实现了大一即就业的目标。自20xx级至20xx级物业管理专业陆续在大一成立了“北京鲁能物业班”、“山东明德预备经理班”、“山东明德项目经理班”、“南京恒科物业班”、“北京盛世物业班”。20xx年2月在与山东明德物业管理集团共同开办了团中央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专业实验条件建设优越。

  二、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①国家对高等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xx年3月25日在北京召开20xx年度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的“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讲话中指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针对我国教育现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推动教育结构的科学调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的关键环节。20xx年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15个省份35所地方本科高校及研究机构系统研究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开展了以1999年新建本科高校为重点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课题研究;二是指导和支持35所地方高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组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决策研究支撑;三是启动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导意见的研究起草工作;四是广泛开展宣传,为改革试点营造良好氛围。目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和近百所地方高校自愿报名参与。鲁昕副部长多次在会议上讲到,教育部将对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转型。据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据人民网北京6月26日报道,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行解读。鲁昕透露,“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总理在20xx年度**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稳增长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我国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到中高速转变,建立教育—就业间的积极促进关系尤为重要。他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②山东省城市建设需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物业管理应用型人才。截至20xx年,山东物业服务企业已经超过4500家,从业人员13.3万人,拥有资产187.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2亿元。这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市场提供了极大的机遇。根据《20xx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3.4平方米,山东城镇化率达到52.4%,山东城镇居民住宅建筑面积总量已超过5亿多平方米,据此计算,山东物业管理人员的需要量是15万人,因此急需培养物业管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③物业管理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物业管理行业职业岗位主要是对物业项目进行秩序维护、保洁、设备设施维护与管理、停车场的管理,并为业主提供综合服务,这些岗位对人才要求既需要有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所以培养应用型物业管理人才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2.物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定位。依据物业管理行业职业岗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产学研用”物业管理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定位是:以高职高专物业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重技能,宽口径,善创新”为指导思想,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形式,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实施“基础实训,项目训练,岗前实训、顶岗实习”,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我们的改革思路是:依托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管理优势,研究和实施物业管理应用型高级管理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体系,建立可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验区。第一,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建设有效、可实施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内容和方式。第二,研究在教育各个阶段和不同模式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体系:创新能力训练模式、研究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大学生自主和合作科研模式。

  三、培养物业管理“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五年规划

  我院20xx级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基于高端物业所需人才的职业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旨在培养“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物业管理专业职业经理人。我们将借助于北京鲁能物业公司、山东明德物业集团、深圳中航物业公司等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优秀人才。根据物业管理“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本建设要求,结合物业管理专业在培养行业创新人才的实践经验,我们做出如下规划:

  1.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取得创新性成就的必要条件。要培养物业管理行业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要点,除了物业管理法规、实务、建筑设备等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房地产、管理学、财务、档案管理等紧密相关的课程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实践创新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提高从业职业素质。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锻炼学生服务与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对课堂进行改革,彻底实现三个转变:从传授、传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物业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以教材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增长经验、发展物业服务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将缺乏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转变为生动活泼能力展示、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寒暑假组织学生带着课题与项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校企合作企业考察、学习、交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物业实践、积极探索物业一线工作、主动思考物业未来发展的问题、主动创造性解决物业实务工作问题等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做好物业服务工作要有“律师的口才,运动员的身体,政治家的头脑”,要训练学生有好的口才,强健的身体,要研究国家政策与方针,要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3.提供大量实践锻炼机会,培养实践技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大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为此,高校就必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别要抓好教学实验、实习环节,解决当前学校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全力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校内实习与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物业管理专业而言,可以借助大量的校企合作企业,统一安排实习,并在不同的岗位上轮岗,在各项实习活动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强调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的心理。在高等教育中,除了专业教育,我们还应该更加强调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不仅要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须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应试教育下培养了较强的应试能力,但意志品质比较脆弱,不愿意从事一线物业服务工作。目前大学生普遍具有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优点,具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要利用这些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人格健全、意志坚定并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才能成为合格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人才,成为物业服务的高级管理人才。

培养信息化人才3

  1.引言

  医院对工作人员的培养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更要求其拓展视野,并针对其特点达到人才培养的需求,使他们拥有健康、科学的医学理论以及道德知识,使信息化人才得到全面发展。医学伦理学以道德教育为基石,专门研究和解决在医院以及各个医疗机构中医患之间关系,为医务工作者制定了行为准则标准,它是医疗机构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课程[1]。本文对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出能够良好开展的策略。

  2.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重要性的体现

  2.1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备重要途径

  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医学伦理知识,决定了医学教育成果的质量,人们的健康是医学存在的目的。自古就有“医者仁术”之说,可见“仁”和“术”在医者的行为准则中是最重要的,更是医学行业内的基本准则。医学理论教育的特点不仅在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注重,对医学信息化人才道德的教育更是其突出的重点。由此可见,医学信息化人才的医学伦理素质,决定着医学教育成果的质量,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医学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备重要途径,是推进医学行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2.2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主权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由此可见,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都体现着医者的“仁”与“术”。而二则之间是相互依存着的,伦理学教育中医学技术是医德基础,医德又是医学技术得以实施的基础保障。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是培养医务人员富有责任感,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与理疗事故的重要途径。

  2.3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在息化人才培养中医学伦理学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教学方法和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座谈会、研讨会、展览会、演讲比赛、知识问答互动等方式,引起和加强信息化人才的思想共鸣,促进医学信息化人才团队的建设发展,以及教育形式多样化的开展。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5.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发展,医院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全面更要与实际信息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又有创新思维和良好道德的信息化人才[3]。因此,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靳辉.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对护理人才培养的意义.[J].文学教育(中),20xx.(02):54

  [2]李义军.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促进医学伦理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xx.(20):186-187

  [3]李庆,黎勇,黄旋.医院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J].现代医院管理,20xx.(04):51-53

培养信息化人才4

  随着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与企业实际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较大的脱节。以企业信息化培养为主线的基础理论教学决定了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以知识应用为主的实验教学开设的相关实验项目,并通过零散的实践环节来实施,导致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和系统性较弱。通过“企业情境”的创设来试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是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1 结合制造业行业发展制定专业方向

  深入了解市场发展需求,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是本科教育的依据,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需要根据行业经济发展的走向和行业发展的趋势设置专业,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这样学生所学专业才能更对口,更好的服务制造业企业,实现企业需要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为此,学院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需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通过调研目前的岗位和专业需求,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与短长期规划对专业进行设置与调整,结合省级软件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政策和目标,设置并培养专业。

  通过不断的调研、论证及探索,制造业信息化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团队精神、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机械设计制造知识,初步养成工程意识,能适应制造业产品设计制造信息化需求,具备从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软件实施、维护、客户化定制和基于三维产品设计软件平台二次开发工作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2 具有“企业情景”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究

  2.1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

  学院专业培养方向为面向制造业信息化方向,培养的学生要能够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制造知识、实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具备从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软件实施、维护、客户化定制和基于三维产品设计软件平台的二次开发工作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较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企业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引入企业项目案例、资深专家入校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顶岗实习等方式,将机械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深入融合,并能熟练掌握行业应用软件。

  2.2 依托国家教育发展方略与政策

  “企业情境”的创设需要紧紧围绕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略进行,并依托国家给予高校的扶持政策和办学方针进行。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江苏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把人才培养与工程教育作为重点建设内容,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探索信息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步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20xx年制造业信息化专业成功申报江苏省软件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继续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院党总支和行政的组织领导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经过6年的教学教改实践,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企业的认可,顺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2.3 细化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江苏省软件类“卓越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学院把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2个培养阶段,校内阶段学习3年,企业阶段学习1年。

  校内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企业的先进技术,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此时的培养方式按照“企业情境”来完成,课程教学、实践案例、教师团队均按照企业模型进行,模拟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

  企业阶段学习一年即预就业毕业实践,是学生经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后,在四年级经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一年。在企业工程师指导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同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3 制造业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具有“企业情境”的教学改革,可以确定专业所需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从而制定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模块。学生在校除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外,为了达到能力需求培养的目标和情境教学,在专业必修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进行改革,主要完成的工作是与企业积极合作,在培养方案中从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专业为强化机械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知识和能力所设置的校内选修课;合作企业所增设的针对性的培养;顶岗实践所要完成的企业实训任务;“真刀真枪”的企业毕业设计。图1所示为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

  4 具有实战项目的实践课程及企业体验环节

  4.1 “企业情境”的实践课程

  信息化技术本身要求的专业综合性、实践操作性非常强,专业课程对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则不仅所学基本知识难以得到深入理解和巩固,更不能将其灵活运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系统讲述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真完成实践项目的教学。

  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实践培养体系。具有“企业情境”的实践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实践、综合实践教学和企业毕业设计三个层次。基础课程实践主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通过操作项目案例,根据具体问题要求分析并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教学是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多门课程的综合理解与应用,完成较大项目的实训。综合实训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也锻炼学生融合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企业毕业设计,学生基于参与信息化项目,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主学习实践岗位所需的新知识,观察、思考,发现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撰写开题报告,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图2总结了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

  4.2 企业体验环节的创设

  学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体现校企共建的`特点,在企业提供相对完备的实践条件的基础上,学院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院在教学领域的特长,与企业共同对实践场所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建设,共同开发既符合企业需求又适应教学规律的企业实训体验项目,使之充分适应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学院目前开设主要的体验环节包括:

  企业体验环节:由企业介绍企业的发展策略、市场定位、营销服务体系、研发体系、质量体系、生产制造体系、平台战略思路等;到企业学习1年的学生必须与企业签订知识产权保密协议。指导教师团队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指导,使学生明确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体验环节:由企业领导、有关部门主管人员作为主讲人,向预备工程师宣讲企业文化、价值观、社会责任;

  轮岗环节:学生在企业各主要岗位的体验式学习,包括:在企业的各部门,即项目策划部、市场营销部、技术研发部、生产管理部、生产部、质检部、行政管理部之间进行轮岗体验与学习,了解各部门的职能和运行机制,熟悉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

  定岗环节:根据轮岗学习的情况,结合学生意愿、企业需求与评价,选择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学习。学习的岗位将在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管理等部门。

  5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具有“企业情景”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方案确定之后,教师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调动教师参与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校企人员双向岗位置换机制,联系并吸引企业专业工程师和领域专家来校开展实践讲座,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制造实践项目,同时制定并鼓励企业专业人员担任校内教学任务,提升企业人员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分批安排专任老师下企业锻炼,采取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岗位置换,教师到企业顶岗,以“一师双岗”模式,使得专任教师持续达到双师素质。积极倡导教师在高质量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到企业兼职,采取项目咨询、技术支持、作为骨干参与项目开发,使教师保持与生产过程的紧密接触,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与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团队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1)学院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活跃在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企业情境”模式的相关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的融合。

  (2)企业实践教师的培养。对参与实践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进行继续教育和校内教学法的培训工作,由我院资深教授为其专门开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及时掌握国内外最近教育理念的动向及教育基本理论,不断提高工程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另外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各种高级别教学研讨会,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

  (3)组织实践教学观摩活动。不定期组织实践教学观摩活动,通过现场实践教学观摩活动激发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热情。实行互相听课,集体备课等制度,坚持长期相互听课。学院骨干教师长期坚持参与工程实践活动并定期听课,负责对青年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通过工程实践及互相听课,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

  (4)基地内部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践教师共享其丰富的岗位工作技能和有益的教学经验,探讨解决教学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更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6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保障措施

  创设具有“企业情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知识的学习与工作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也要反思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如安全、报酬、奖惩等权益问题。首先,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该遵守劳动法的规定,避免出现劳动纠纷等事件。其次,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明确学校、企业的职责与权力。主要包括:学校、企业各方的职责与权力;学生在企业的理论学习与毕设设计环节;企业为学生提供的企业文化教育及思想教育工作;企业技术的保密要求;学生安全保障;企业导师的激励政策;学生生活的后勤保障;生活补贴等。第三,对在企业的实习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以及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实践学生的评价,设立校企共同评价制度,企业应定期向学院反馈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信息,及时与学院商讨人才培养方面的措施。

  7 总结

  6年来,学院在江苏省软件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和精神指导下,以“企业情境”模式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设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对面向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知识结构、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颜敏,贺金社,周会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xx(4):114-119.

  [2]王志明,刘化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江苏高教,20xx(3):74-76.

  [3]刘德仿,王旭华,阳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xx(11):85-87.

培养信息化人才5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的日益发展和繁荣,各行各业都对信息建设愈加重视,而信息化建设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便捷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是加快会计信息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更准确快捷提供财务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增添基础力量,保障经济良好运行的基本手段。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特点;人才培养

  在国家经济领域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是重中之重,发展会计信息技术,使会计工作信息化,不仅能够快捷的把会计信息数据及时汇总传输及整合,更有利于会计工作的高效开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进步,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为会计服务的相关单位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单位管理层能够根据会计信息做出更有利于单位经济发展的策略,从而提高单位竞争力,更加有利于单位的发展。

  1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具有账务处理职能集中化的特点,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2.1会计信息化涵盖范围广

  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从基本功能上而言,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包括会计监督、预测及决策,这是会计信息化基本功能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还要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重新整理,明确会计信息流程;从会计信息化技术方面而言,最基本的是采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并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柱,从而搭建起适应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平台;从会计信息化所涵盖的领域看,不仅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还包括会计教育、实务、管理等设计会计工作的所以领域。

  2.2信息化程度高,具有共享和多元的形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交易平台日趋成熟,在这种高度智能和新型交易方式出现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也随之发生变化,出现会计数据在处理方面高度自动化的变化,同时各种会计信息资源在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共享。而各种会计信息可以通过彼此授权通过网络获得,这样就会使得各种会计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从而让会计信息能够更快的形成彼此需要的信息。这样一来,会计信息获得的途径就会多元化,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多元获得的会计信息可以实现图形、语音乃至视频的传输。

  2.3会计信息可以实现“智能型”

  在会计信息使用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交换后,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处理速度,而且对信息的核算、控制和管理功能都可以实现。当然,对信息处理的各种功能都是在相关人员的参与下才可以实现,毕竟所有功能都需要管理人员操作,系统不能自动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尽管如此,人机之间的协作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速度,实现信息处理“智能型”。

  3强化实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3.1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才能

  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从人才抓起,因此,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会计人员就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财会人员必须实现从传统工作方式向计算机网络工作方式的转变,掌握在新型工作方式下的财务工作。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财务人员必须熟悉各种操作,对各种财务报表的生成,审查管理,信息处理及为管理层提供会计信息意见都要熟练。

  3.2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

  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网络财务模式下,财会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必须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让财会管理人员具备与管理信息系统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库、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设计、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会计信息的及时处理及让管理层准确的预测企业或者经济发展趋势有着及时有效的推动,因此,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就是重中之重,只有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实现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优势。总之,会计信息化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1]张红梅.会计信息化进行程中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xx,18.

培养信息化人才6

  1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效能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高效能发展的根本,在信息化和数据化普及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更应紧跟社会步伐,要将建立高素质、高效能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列为核心和重点,确保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1.1优化师资队伍的构成。师资队伍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是年龄、学历、职称、教龄等,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要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水平,将教育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引入到教学第一线,同时要进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师的在职学历提升工作,扩大高学历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要规范职称评定和晋升工作,发现教学人才要及时给予认可和正确评价,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2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步伐。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应该将教师和相关人员分批选派到企业和科研部门,进入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以挂职锻炼的方式了解社会上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具体要求和实际状况,同时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的科研成果积极向企业和社会推广,真正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在提高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影响力的同时,提升教师实际水平和素质,在获得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加速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1.3引进外部人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将社会上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企业中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技师,聘请到教学的第一线,发挥外部人才在实践环节的优势,形成与外部人才良好互动的“共同体”,在扩大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同时,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2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2.1建设精品课程体系。“以点带面”式的发展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的客观实际和基本发展策略,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建立精品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的有效突破,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品课程体系建设起到推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进而为人才发展提供质量与体系基础。

2.2增加课程门类。客观地看社会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整体趋势,要向高质量化和复合型方向发展,在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建设中,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课程门类,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习实践课程、职业标准课程等相关内容,全面扩展学生的视野,将更多的理论、专业知识,操作和管理技巧传授给学生,加快学生培养速度。

  3抓好教学细节

  细节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也决定着人才发展的效率和质量。高水平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学为发展基础,这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3.1严格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规划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也决定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细节。当前,要建立教学设计与计划体系,确立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突出教学的难点,使职业标准能够全面反映到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实践之中,更有效地确保教学的系统、科学、完整发展。

3.2加强对教学的检查工作。教学检查工作既是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监督和检查,同时也是对教学现状和问题的有效反馈,因此,要以职业标准为前提,强化教学工作检查环节。要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基础,职业标准为参考,量化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建立评估、评审、听课等相关制度体系,同时向教学课堂和教学成绩两方面覆盖,形成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和监督,确保学生始终处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中。

3.3完善教学保障体系。教育不单单是教师单个群体的事情,高质量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保障体系为支持。

当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形成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全面支持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工作,解除困扰教学的难题,减轻教师的思想和工作负担,以教学为重心,全面贯彻和落实专业职业标准,加速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成长进程。3.4扩大教学范围。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不应停留在课堂上,要将教学的空间和范围向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渗透,利用网络、电子技术开辟教学新手段,发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优势,强化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教学过程,形成以职业标准为重心的支持体系,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在扩大教学空间和范围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

  4深化对外合作机制

  4.1建立学生走出去机制。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敢于将学生置于现实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形成学生自主发展、高效能发展的保障。当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要以职业标准为前提,做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软件建设和硬件更新更好地适应现实发展,与企业、科研单位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框架,真正将学生送到社会和企业中,通过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源实现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全面提升和成长。

4.2完善毕业生反馈机制。要有长期和发展的眼光,要与过往毕业生保持联系,特别是要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用人单位的评价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毕业生的工作反馈和反思,实现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调整、优化和创新的支持。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也要做好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工作,通过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建议,不断加强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完善,使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更加适合人才成长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获得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社会、企业的共赢格局。

  5结语

  提升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建立良好的人员队伍,需要长期的、艰辛的努力和付出,要持续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做好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深化与企业、社会的交往程度,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和成长奠定教育教学和网络系统基础,形成系统化建设和科学化建设的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郭保生,袁富贵,丁斌.建筑专业集群所需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xx,(35):106-107.

  [2]唐小方,郭保生,陈晓旭.适应建筑专业集群的土木工程本科人才职业面向研究与分析[J].江西建材,20xx,(23):114-115.

【培养信息化人才】相关文章:

1.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考究

2.电化人才培养

3.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4.公司人才培养方案

5.创业重在人才的培养

6.聚焦“大国工匠”人才培养

7.我们如何培养会计人才

8.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